Monday, November 28, 2005

living in a looking glass, as the beauty of life goes by

 
我完全沒辦法書寫有關時尚的任何事物。
可是我喜歡好看的人搭配好看的衣服。



關於名牌服飾時常和所謂上流社會劃上等號,或許因為那價格總是令人敬畏,比如說一條八千塊的圍巾以及一件六萬元的西裝外套,林林總總加加減減不用幾件單品,大概如我這般的平凡上班族一個月的薪水都無法負擔。況且許多人將穿戴名牌視為地位或權勢的象徵,或是扯出傳統節儉觀念之類的無端成為錯誤誘導,荒謬地彷若成為另一個異次元。

相對於所謂的另類或獨立樂團,幾乎在意的多半是lo-fi或是diy風格,所以如果有人想要把名牌服飾跟他們扯上關係,猛一想來應該會以為那些獨立樂手們一定會很唾棄所謂的物質講究吧……
誰說的?
翻開大約十年前的英國i-D雜誌,便可以發現一堆內容其實是樂團專訪,攝影照片卻是團員們換上了名牌服飾並且頁角詳實介紹了各式牌子與價格,這樣的結合在國外早已不是新聞。前陣子義大利男版L'UOMO VOGUE雜誌也開始熱中音樂專題,甚至花上近乎半本的數量、找了一大堆目前英國近年內興起的年輕樂團,幫他們拍下許多風格照片,裝扮之後每支樂團沒有因此成為櫥窗商品的替代道具,而是相反的更為強烈地展示了原本屬於他們的性格與態度。
這讓我想起朋友曾提過想寫的一本書的主題,也許正同時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除了平面拍照之外,許多獨立樂團/樂手們也持續在日常生活裡保留這樣的裝扮哲學,甚至在國外有許多知名設計師願意直接提供服飾給他們,成為另外一種時尚演繹。於是我也樂得享受這樣雙重的聆聽與觀賞經驗。打扮得宜本來就是人之常情,當名牌穿在他們身上,卻沒有驕縱之感,所謂界限與標準,或許不過就是大家都想得太多了。


























**patrick wolf的表演服飾常常花樣百出,乍看也許怪異但卻正好搭配他向來戲劇化的演出風格
**carl barat曾為J.Lindeberg拍攝了一組服飾廣告,使用在名牌官方網站與時尚雜誌
**the libertines樂迷們最愛的同人誌打扮一定不會少的就是Burberry風衣和標準款式格子圍巾
**既然Hedi Slimane如此熱愛peter doherty,當然不會吝於提供整套Dior Homme的黑色西裝
**長久以來Fred Perry幾乎變成peter doherty的演出制服,偶爾也會自己改裝來個撕裂與拼貼,就連常見的軍裝外套也不會忘記選擇今年最流行的短樣式



(( Read more...))

Thursday, November 24, 2005

if you really cared for me, well you'd leave me be, you'd set me free ...

還在公司等待開會的兩點多*…
(*我指的是凌晨)



想到以前寫雜誌訪問稿的時候總有奇怪的執念︰
非不得已或者素材要求之必須,否則我真是非常不愛Q&A式的寫法
雖然那非常一目了然地直入問題核心,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感覺嗎?)
當然也不只一次和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
當主角本該成為文章重心的時候,訪問者到底該不該在文字中涉入個人情緒與觀感?


某方面來說我是習慣那樣做的,但前提是不能過份或者錯誤地引導讀者產生誤讀,所謂的個人情緒其實是在訪談的短短相處時間裡自己所感受到的對方的性格,有時這樣的場景描述甚至令我更能想像關於受訪者的鮮活樣態(不管是因此討厭或喜歡)。

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作者的筆下,彷彿就像換上不同設計師的服裝。
因此我特別喜愛國外雜誌上的訪談文章,尤其是對於過程中一些小動作的細微描寫,雖然總是得花上很多時間查一堆單字,不過也常常出現令我絕倒的精彩段落。


最近讀到超級愛的一段(這是受訪者對訪問他的人所述說的)︰
Don't write an article about a popstar or a rockstar. But just about a guy that you met for a while. Write with your heart. And we'll meet again and again. Until the country settles down.


虛妄文字很容易,

但要從文字中發現受訪者信任或是不信任訪問者其實也並不難掩飾,
(或者為了什麼必須向一個認識可能不到30分鐘的人敞開你的心扉傾談呢?)
我不知道以後的自己是否還會寫出什麼樣的訪問稿,
但卻喜愛著那種每次讀完一篇精彩的報導之後,溢滿於心的感動或感傷。





(( Read more...))

Tuesday, November 22, 2005

a little death around the eyes...



有時候我會忘記世界.

無論如何,
孤立無援的時候,
我還剩下音樂.



(倘若我因為什麼而過於矯情其實也真的無所謂了)


[peter doherty - acoustic alullaby]
http://s18.yousendit.com/d.aspx?id=0TVI0NDCBCONT0OTMM2DYQKQMW



01 - A Little Death Around The Eyes
02 - Arcady
03 - Un Bilo Titled
04 - I Love You (But You're Green)
05 - Albion
06 - 2 Second In Love With A Feeling
07 - East Of Eden
08 - He Will Fall
09 - New Love Grows On Trees
10 - My Darling Clementine
11 - Back From The Dead

 

(( Read more...))

Saturday, November 19, 2005

cos she's star, starcrazy, getting stupid on the streets tonight


最近密集關於明年度的出版會議與內部討論,深刻體驗到的重要觀點無非是︰許多作者通常是有了一個或數個不錯的想法然後書寫完成便覺得可以直接發行了,站在我們的立場,後續的編輯與整稿卻是卻不可或缺的關鍵(以及時間排程上最容易被忽略的部份)。

一個創作者的心血結晶經過焠鍊與修正,仍然是屬於創作者本身的思惟宇宙,不會轉化成為我們的而失去原味,但重點在於,經過檢驗與修飾之後,理當該以更為精準且完好的樣貌示人。

但怎麼知道這樣究竟是好或不好呢?
倒也單純,不過就是合則聚,不合則散。互信原則而已。

這突然讓我忍不住想要岔題再次回到我喜愛的樂團身上。


某次在辦公室加班,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位同事,我用爛爛的電腦喇叭放著libs的第一張專輯,音量不敢調太大,同事走來走去處理文件和一些相關物品,突然他停下來問我︰這是clash的歌嗎?
我本能反應要答不是,隨即又答……某部份來說,這張專輯製作人的確是clash的一員。
有這麼明顯嗎?他說很明顯!

製作人導向許多時候的確是決定一個樂團的聲音長相的重要關鍵,反過來說,我第一次聽到libs這個團的名字,其實正是因為他們首張單曲的製作人是bernard butler,令我好奇由他來製作別人的歌曲會是什麼模樣?不過當第一次聽完整張專輯的歌曲時只覺得好吵……
(其實當時的我是聽不慣punk的,除了房間架上少少的sex pistol和clash之外幾乎從來不聽。而且當時我根本搞混了,bb做的是他們的單曲,我找來聽的卻是後來的完整專輯,製作人已經換成mick jones。)

後來再開始注意libs已經是2004年suede解散之後的事了,那時候聽說他們團員之間的八卦,覺得根本就是十年前suede的翻版嘛!同樣是原來編制錄好了第二張專輯,發行之前卻爆發團員之間的分歧,而後巡迴演出時不得不另尋替代團員,並且持續在媒體上各自放話……

翻版之外,其實兩個樂團的故事又意外地相互交錯著最新發展,當suede推出精選輯之前在倫敦ica舉行首開先例的五張專輯五場演唱會,dog man star night的前一天bb在自己的留言板上突然自言自語地哀怨起當年的辛酸回憶,直到suede宣佈解散但兩人尚未復合之前,有樂迷在版上問bb認為哪個團最酷,是以前的suede還是現在的某個新團?bb說︰「現在最酷的當然是libs,不過我想沒人會相信我說的……」

當我認真收齊libs單曲和專輯之後,突然明顯地發現了製作人不同而產生的差異,藉由同樣的幾首歌曲前後兩種不同版本,最後我還是偏愛bb製作的那些。據說儘管在錄音室但mick仍然習慣採用全團同步live的形式來錄製,意在忠實呈現歌曲原本樣貌,而bb則是專注於分軌收音以及細緻完美。一些後來搜得的訪談裡也經常詢問團員們為什麼後來不繼續和bb合作,大多傳聞都說是因為peter和bb不合時常在錄音室出現意見抗爭,不過bb自己在留言板上倒是看起來相當支持peter,在peter因為竊盜罪被關而確定可以提前釋放的消息傳出那天,還留言說希望他能趕快回來一起錄音,並且特地跑去參加出獄當晚戲劇性的reunited gig,一週之後更在rough trade的25週年演唱會上和他們共同演出。

最精彩的還是當他們在錄製〈dont look back into the sun〉單曲的那幾天,peter自己的留言/日記。(我真是太愛這些人了都這麼愛自己寫留言讓我可以這麼八卦)

那段時間,毒癮問題已經讓peter和carl之間產生裂隙,於是在錄音的RAK studio裡,某一天bb突然認真地和peter聊了許多事,聊著suede(當時是2003年5月!),聊著當年的斷絕聯繫、缺乏溝通與瞭解,也感嘆著一切錯誤都是因為藥物。後來才發現這篇日記的我深深覺得這多麼像是一則神奇的預言,當時語重心長的bb彷彿像是過來人一般試圖警告peter︰如果你這樣繼續下去,有一天你可能也會遇到和我一樣的命運,但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

而預言仍然準確無誤地發生了。
當我認識libs的時候,peter已經被要求不得參與演出,就像我認識suede的時候,吉他手早已經不是bb了。因此我看過沒有bb的suede以及沒有peter的libs。
當時的bb可有想過,當他說完這些的半年之後,他竟然會和brett再次合作呢?

當媒體公佈bb和brett真的重修舊好之後,bb無比雀躍且開心的語氣就再也掩飾不住,頻頻從留言中傳遞感染給所有人;差不多的時間裡,peter哀怨孤單且自毀的文字,也繼續在留言裡張狂地蔓延。
為什麼我前後愛上的兩個截然不同屬性的樂團,竟然會搬演如此相仿的劇碼?會不會重逢也得再等上十年呢?


巧合的是,bb和brett十年之後破鏡重圓的新樂團tears,在RAK studio錄製了他們的首張專輯。


[the libertines - death on the stairs]

bernard butler製作版本:
http://s24.yousendit.com/d.aspx?id=3CKWN9AED9PWD0VVDA55HTVVK4

mick jones製作版本:
http://s31.yousendit.com/d.aspx?id=36N5U6D1L2TGZ1SFEFEXKPQD1R



(( Read more...))

Sunday, November 13, 2005

we get away with doing the little that we can




up the morning.



許多時候我抗拒清醒。
許多時候彷彿確認天明才好放心睡去。

等待一張專輯其實是不明所以的。情緒煽動的渴望成份大於音樂本身。
等待令我頹靡卻又振奮。
等待這張專輯的心情很不踏實,雖然我幾乎已經聽遍每一首歌各種其他版本,也確實毫無理性地偏愛著這個樂團,太偏愛因此偏執,太偏愛因此知道他們的音樂可以拯救自己的頹靡或是相反地讓自己更為極度的沮喪。
等待其實包含了依賴,因為過分熟悉因此具有自我安慰的療效。


在某個離開咖啡店會議場域回到自己房間的凌晨三點半,距離正式發行日期還有將近二十五天,我的電腦裡已經存放了這十六首歌曲的檔案。在開啟之前,還抱持著懷疑與不安的心情,或許是他們各式各樣的負面消息、加上前一張單曲裡令人驚悚的b-side歌曲之後,完全不敢預先想像專輯歌曲的模樣。而歌曲全都是熟悉的,先前釋出的曲目列表,已經令樂迷引起一堆關於遺珠之憾的討論,但是也有許多現場演出時絕對不會錯失的歌曲,終於有了正式錄音版本可以收藏。
當我按下第一首歌的播放鍵時,竟然會感到緊張。
之後的64分鐘裡,我無法客觀地評定這些歌曲的優劣,但它們不由分說熱烈地將我征服了,或許是因為事先預想得太糟糕,而他們確實完成得比我原先想像的精彩……

沒辦法以適當的角度來介紹,對於一張每首歌曲都已經太熟悉的專輯,總是會期待這個最後定案的錄音必定要是最優的。我幾乎可以列舉所有曾經搜得的acoustic版本、sessions版本、或是各種現場錄音,太容易就會因為比較而產生觀感上的個人偏差。儘管覺得錄音時期的peter聲音絕對不是他的最佳狀態(雖然我不確定他的聲音是否真的還能回到我所認為的最佳狀態),編曲因為聽過太多種也未必最喜歡現在這個模樣,但我仍然因此熱血並且著迷,特別是之前許多bootleg無法完美收音而忽略的精彩樂句、pat總是尖銳卻靈巧的吉他段落、drew搶眼的bass line、adam的鼓點,以及一些奇怪的音效和竊語般的對話,在某些專輯裡我極為厭倦那種設計,在這裡卻似乎感覺都對了。十六首歌曲之後我清楚地體會到這終究是一個完整的團體,雖然他們有一個充滿新聞話題的主唱,但這真的不再只是一場個人秀,而是一份同心協力完成的漂亮作品。

只是太過於個人耽溺,到頭來也很猶豫到底該推薦或是不推薦,因為我其實不在乎開場歌曲裡出現的女聲到底是不是kate mose?也不確定所有人聽到之後是否真能理解關於albion的理想追尋?或是戀愛之後的peter寫下的天真爛漫小情歌是否水準不如往昔?更或者是那些奇怪單字的歌名到底代表什麼意義?那些我其實都可以解釋,但這是否代表理解,或者是如果不理解,是否更能夠單純地喜愛它們?

或許只是聆聽的同時,我已經無可避免註定要摻雜太多複雜情緒。
忍不住就想要提及關於這些、關於那些。
看似擁擠的篇章,卻幾乎毫無提及關於這些歌曲的內在風景,在空泛的敘述之中我無法言述其之於我的重量;我緊緊藏匿他們,而他們吞噬我所有的文字能力。
完全如同這段感覺很短其實應該很長的日子裡,似乎做了很多事又似乎有更多事情還沒完成。
但這些歌確實在混亂的狀態裡,以一種極其頹廢卻又孤傲的態勢陪伴著我,在某種意義上。

在每個尚未入睡的清晨,這些音符反覆繞行運轉,我認定它們應該要是原本預計使用的標題︰
up the morning.


and if I, if I could go
back in time
and if I, if I could go
back in time
I'd go to show, what did I show? I would not show
the nights and the fights when I came rumbling out the door
well what was I supposed to do?
where's a boy supposed to, supposed to go?

(lyrics by 20050921 Town Hall,Greenock live version)


[Down In Albion]
Baby shambles
November 14, 2005
Label: Rough Trade
http://www.roughtraderecords3.com/babyshambles/

[專輯曲目私推薦]
01. la belle et la bete
02. fuck forever
03. a rebours
08. 8 dead boys
14. loyalty song
15. up the morning
16. merry go round

[版本比較私推薦]
fuck forever: peter doherty acoustic version
killamangiro: killamangiro single
back from the dead: shaking and withdrawn megamix session
albion: acoustic alullaby sess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