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6, 2006

it's the blinding, it's the last thing that you'll ever see

喜歡的大多是外國團,除了偶爾突然暴走衝去哪個境外城市轉上幾個表演場地之外,其他大多都是靠萬能的網路下載來達到滿足的假象。不過檔案抓得再怎麼多,還是執念堅信非得親自身處現場,否則只靠普通等級的電腦喇叭怎麼可能體會得到,比如說令人幾乎全身顫抖的小提琴聲,或是自然而然就會跟著跳躍的吉他節奏。

有時候我會想,我到底想看一場心目中的理想演出還是一場根本無法預期會發生什麼事情的即興表演?那到底「心目中的理想演出」是怎樣才算理想?

有很多團屬於「想看看表演是怎樣」的等級,通常都是意思意思抓幾個檔案然後就喔喔喔地看過去。有另外一些屬於「蒐集強迫症」的等級,通常是只要看到有人丟出檔案就想盡各種辦法抓到然後依據時間地點整理資料夾,久而久之我甚至可以做出星級評分,這場好看或是那場很爛,這場表演很好但是聲音糟透,那場表演很無聊但是錄音效果奇佳……等等等等。

這些自動分級的無聊習慣直到狂搜suede的時期都百分百適用,換到狂搜libs/shambles/peter的現在就被完全打亂了。託樂迷們的福,從開始聽他們的歌到現在,光是電腦裡存有的各種bootlegs與sessions,包括聲音與影片檔,隨便加一加竟然已經超過10GB,這還沒算到近期抓成一片混亂、一口氣釋出4GB之多的laptop recordings……

光是他們的表演影片,就可以分成大場地或小場地、插電或不插電,全團演出或雙人演出或個人秀,基本上他們愛怎麼唱就怎麼唱,從音樂祭大舞台到樂團巡迴巴士,只要吉他在手隨時可能發生一場gig,反正自己沒帶隨便也借得到可用的樂器。因為演出狀況各異,實在也難再做什麼星等評比,既然這樣,如果只是輕微有興趣,要從中推薦幾場的話,會怎麼選擇呢?

我討厭用錄音作品定一個樂團的生死。可能很愛看某一個樂團表演,看多少場都不嫌煩,卻從來不買他們的專輯;也可能很愛某一個樂團的專輯,但是一看完表演之後就發誓再也不看第二遍。錄音作品除了是一種作品流傳的方式,跟樂團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也許我聽了一首錄音完美極致的歌曲之後沒啥感覺,卻在同一首歌曲的現場演出當下傻得呆若木雞,甚至當時根本彈錯好多的細微橋段?樂團為什麼要是樂團呢?除了數個人組成一體想要共同藉由音樂創造出一些什麼之外,某方面也因為他們可以在當下就展現出那樣的能量與魅力不是嗎?沒人想要看作家現場寫作,但是會看樂團現場演出,因為一場精彩的表演除了演出者本身的熟練,更重要的是觀眾的介入,不是觀眾要不要聽或是聽了之後怎麼想,不是結束之後的事情,而是那個當場,怎麼誘惑觀眾,迷醉我們或是點燃我們。

天生缺乏表演細胞的我,最不應該對表演這種事情發出什麼意見。

許多時候可能我也習慣了挑剔,音場好爛、燈光好差、吉他走調,這些狀況讓我厭煩。可是偶爾也懷念起有地社的時光,那裡的效果幾乎時常讓人不滿意,但能夠舉出的最愛表演幾乎都在地社發生,我這樣想著︰一定有什麼更純粹的因素,讓我們幾乎忘記所有硬體和技術上的限制,只記住了被感動這件事。

前幾天我在myspace上意外發現一段babyshambles的表演影片,沒抓到過的(畢竟作者有註明是secret gig,所以不知道應該算是正常,我安慰自己),影片大約15分鐘,觀眾自拍版,所以畫面好不到哪去,經過剪輯所以歌曲大多都不完整,本來打算檔案開著然後繼續作其他事,沒想到幾乎就吸引著我一路看了下去。不是因為表演多盛大,相反的,地方小到不行,畫面上看起來可能舞台比地社還小,只站了peter和drew就沒剩什麼空間,鼓手adam在後面幾乎都沒被拍到。drew沒彈bass而改彈空心吉他,pat不在所以是peter自己彈電吉他,也就是說,這場表演祕密到甚至不是正式的bs編制。

吸引我看完的原因,不是因為歌曲表演得多好,誠實的說,這大概比較接近歌迷同歡會,錄下的五首裡就有三首是新歌;一開始好像混時間般有點無聊,其實是為了等其他團員準備妥當跟上,中途出現聽到熟爛的成名曲time for heros竟完全變了樣,一反原本龐克曲式,最後結尾還變奏來個輕微爵士感的即興,下一首則jam得更高興玩上超久,這些內容我想他們永遠也不可能錄下來變成唱片發行……

突然知道為什麼覺得好看了,除了我是迷妹(但內容無趣時也是會抱怨的),主要是因為他們很放鬆,太放鬆了,不只觀眾不知道接下來會聽到什麼,可能台上的其他團員都不知道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事(adam就曾說過,bs表演常常沒有setlist,一切都看peter自己想唱什麼就唱什麼,甚至遇過突然要表演根本從沒練過的歌)。可是他們又太有默契了,一點頭一抬手,就能搭配停頓或是熱烈齊奏。這樣的方式是既魅力卻又危險的,魅力在於可能遇上一場此生不會再有第二次同樣內容的演出,危險在於如何將表演顯得隨興卻又不讓觀眾覺得無聊透頂。最後這些可能變成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心理戰術︰怎麼樣去享受一場表演本身而不是危危顫顫生怕出錯。畢竟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peter曾在其他表演幹過的那樣︰發現吉他有問題時不停下歌曲,而是一邊唱著一邊很帥氣的解下背帶把吉他往觀眾群一扔、換上roadie快速準備妥當的另外一把……

我開始覺得自己太幸運了,因為我只要負責做觀眾就好了。
我只渴望被點燃那樣單純的快樂。



Secret Babyshambles gig at Tin Pan Ally
http://vids.myspace.com/index.cfm?fuseaction=vids.individual&videoid=614477443&n=2

Hero2Hero, Channel 4
2004/12/08
Babyshambles supported Ronnie Wood & The Charlatans at Shepherds Bush Empire
http://www.uploading.com/?get=MSE8DELP

(( Read more...))

Monday, April 24, 2006

are you still talking to all of those dead film stars, like you used to?


2004年,在澀谷街頭晃蕩時,發現Tower大門外以三幅巨型輸出海報看板的形式,強力狂打著當時才剛在日本發行國內版的英倫搖滾紀錄片Live Forever,站在看板前我其實是相當意外的,難不成這部影片還有在日本上院線?否則以一部音樂紀錄片的姿態,加上日本當地的發行日期幾乎晚了英國幾乎一年半,卻仍享有如此規模的注目和宣傳,壓倒性地搶去所有當時各項新發專輯的風采,其實是非常有趣的(雖然我自己看這片的時候幾乎無聊到睡著了)。

英倫風潮持續在日本耀眼不墜,最新一期2006年5月號的Title雜誌專題是Rock around the U.K.,4月號的rockin'on雜誌也繼續炒著近30年來的百大英國專輯,新興起的一掛後龐克樂團繼續在Tower與HMV佔據各個搶眼位置,最討厭的是日版專輯仍然會比英版多上幾首歌曲讓人忍不住出手……

心齋橋的Tower在非假日的週間9點就閉店……意識到這點的時候已經8點40分,還是繞來繞去地在巷內找到了。A到Z的排列眼花撩亂,快速掙扎完畢搶下三張結帳,出來時整條街上其他店面也都關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附近幾間電音吧還透出音樂,像是夜間的倫敦,不過現在才9點多啊。十字巷口路邊有幾個黑人聚集聊天,我自顧自地往他們斜對角方向的香煙販賣機走過去。

……已經厭倦了比較市場或環境差異這種無聊爭辯,我只是想要買到所有想要的唱片或是看到想看的表演而已。繼續毫無理智繼續我的迷戀,那並沒有讓我忘記周圍的真實生活,或恐幾乎相反地讓我碰觸到更多的細微碎片,許多我從來不曾想像過的方式,或者說,態度。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想起關於音樂電影這類的事,去年海洋影展選了一堆片單最後還是沒能完成趕場計畫,諷刺的是連當時曾坐在那裡看過Sid & Nancy的總統戲院現在都沒有了。如果不靠一些必要的記錄形式,我們究竟還會繼續忽略與錯過多少事情呢?可能有些事情對許多人來說根本不重要,但我貪婪地想要保存它們,就算那是一些永遠無法重製的,曾經的美好時光。

那次影展結束後,我玩笑地對朋友說,選場次排時間實在是太累了,不如來我家一起看電視吧,雖然不是大螢幕,不過至少可以分享少許的,這些、那些(至於純粹表演影片太多就不算進去了)︰

Woodstock: Director's Cut
Sex Pistols -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The Clash - Westway To The World
The Pink Floyd And Syd Barrett Story
Wilco - I Am Trying To Break Your Heart
Radiohead - Meeting People Is Easy
The Libertines - Boys In The Band
Low in Europe
Live Forever
Punk: Attitude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Super 8 stories
Sid & Nancy
24 Hour Party Peopl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