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2, 2005

seems to me, we're really living way too fast...


比較類似趕赴一場約定。平靜,但是篤定。

吉他演奏系的專輯一直佔據我房間四處散置的各樣CD中的極大部分,有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是完全沈迷於那種只需琴弦而無須歌聲演繹的無邊世界裡,只需要六條琴弦,便能飛揚競速,或是緊緊揪住了心緒而難以自拔。我一直覺得吉他是最神奇的樂器,到現在都還覺得(儘管我永遠也無法成為好的吉他手)。

對於eric johnson的喜愛,時常有種祕密結社的意味。

從1989年發第一張專輯開始,直到1997年聽到那張包括steve vai和joe satriani聯合演出的G3音樂會錄音專輯之後,我才開始認識他,同時也發現身邊有一票同樣喜愛他的演奏的朋友,但是台灣從來沒有代理過任何一張他的專輯(雖然這種事情一點也不奇怪,不過直到2001年之後終於出現新作代理盤了,我卻因為不滿意印刷質感仍然堅持買美版)。於是我們從各種店家或網路代訂專輯、相互討論、翻找網路資料,雖然很早就開始發表作品,但是每一張新作間隔總是許久,最長甚至高達六年(因此那張一出所有雜誌訪問的第一個問題幾乎都是︰為什麼讓大家等了六年?答案當然是由於他對器材和聲音的超級龜毛個性,比如說要開始準備錄音,先找了一百顆音箱一一試過,等終於找到喜歡的,再開始試收音麥克風……如此繼續,幸運的是當時他的製作人竟然跟他志同道合)。巡迴演出場次其實很多,但通常大部分只在自己家鄉或是美國數洲,極少去外地演出,終於在2001年,在發現他有難得的日本行程之後我第一次飛出國,如同圓夢一般為了看他的個人音樂會(甚至忍不住叨叨絮絮地寫了六千多字的雜誌稿)。

那年的日本音樂會,主辦單位甚至在表演結束之後安排了簽名會,連看兩天的我第一晚什麼話都說不出口,第二天在澀谷街頭亂逛打發時間之際竟然遇到出來晃蕩的bass手與鼓手(以他們的身高實在太容易在嬌小的日本行人中一眼被認出),我和朋友興奮地跑去跟他們說話合照(迷妹的本分還是要有的),當晚表演完再次簽名,鼓手非常開心的說“hey! see you again!”,而我在握著ej的手的時候突然想也沒想的冒出一句︰很希望有一天你能來台灣表演……

想也沒想的這句話竟然在2005年實現(當然不是因為我的緣故)。

直到親自坐在那個會場,彷彿才突然發現這個原本對我來說祕密結社一般只在友人之間傳遞的熱愛,竟然還有數百人跟我們都一樣。在去程的捷運上,透過玻璃窗反射看到旁邊站的兩個男生突然從口袋裡掏出門票研究地點與時間,在門口看到蜿蜒等待的觀眾,在結束後的速食店櫃台等餐時聽見旁邊顧客討論著方才的演出,在離開時的路上遇到三個小迷妹興奮不已的談論台上樂手的迷人笑容……

ej或許算是我所有看過的演出者當中最沈穩的了。
(沒辦法,steve vai實在太過表演型藝人了,joe satriani雖然沒那麼炫技但也另有一套玩法,至於其他,不管是dream theater或如suede與libs,樂團型的演出怎可能不熱烈?)
他永遠都是無比專心的控制著自己的每一個聲響,整把吉他各種不同位置可以展現出的各種不同效果全不浪費,並且細膩無比地切換效果器音色,精準一如認真埋首於某一種研究。大部分時間他都低著頭,或是偶爾定定望向前方邊唱著歌。表演選曲從最早第一張專輯到最新一張全都包括,當然經典曲目一出台下總是熱烈不已(雖然規定要乖乖坐好不能站立實在讓我有些痛苦),除此之外還有一定不會少的藍調風貌……

我定定望著台上的ej,望著他唱歌時深邃的眼神。
我不知道少了什麼。絕不是因為他每次發片都間隔太久而讓我忽略的聆聽與熟悉,有許多曲目甚至在大家歡呼之前我便已經認出來而暗自欣喜不已。我相信我還是心滿意足的。
或者是因為等待了太多年而這個重逢場景完全不如我的預期?
總覺得應該要是小酒館而非學校禮堂,應該要是很放鬆而非是正襟危坐,應該是彼此都投入的享受而非是一種單向的表演與觀賞。
但我還是滿足的。在三次安可之後看著他揮手離開,那一刻,我甚至突然覺得我和他一樣都老了。

而我的祕密結社還是沒有結束。
好後悔呀!為什麼之前沒有衝去哪個國家看他的acoustic(guitar/piano)巡迴場呢?!
那樣的安靜或許會更接近我的夢境吧。


eric johnson
2005-10-16 Hwa Ciao Multi Hall, Taipei, Taiwan
http://www.ericjohnson.com/
 

1 comment:

ppp said...

哇...v妳也出現了 :D
下週見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