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30, 2005

if i say i care, i really mean it


最近身邊的朋友常被我問到同一個問題︰你會因為一張專輯的封面設計或是包裝而購買它嗎?

2005年9月號studio voice封面主題是「CD消失前的封面設計展」,以封面設計為主題介紹的雜誌或書籍我幾乎都會忍不住買下手,尤其是+81大概為此就連續做了四五期之多,眼花撩亂精彩巧思的各式圖稿與彩照,幾乎每一頁都讓我讚嘆;數年前曾經參與編輯事務的中文音樂雜誌搖滾客,美編主動提出介紹封面設計的想法之後也確實成為固定單元。因此「封面設計展」並不是什麼特殊企劃,重點在於「CD消失前」這個前提……

在很多工作機會中我不斷接觸到關於數位音樂的概念與發展,看著他們以數據預言未來實體產物逐漸消滅的確實可能性。我不反對潮流,我同樣上網抓歌並且移動時習慣要有iPod陪伴,但是我以及我的一群朋友們也持續地在科技進化的潮流中,繼續著發現喜愛的歌曲就立刻衝去買CD、或是抵擋不住包裝或封面設計精美的之類物質誘惑而敗家的習性(即便那是一張自己從來沒聽過的專輯)。

我很不甘於美術設計僅是一種「行銷手段」 之類的說法,更多時候我甚至覺得那是一種偏執(否則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時間跟印刷廠挑紙、解釋刀模裁切或折疊的位置與角度),對於「感覺」的偏執。塑膠外殼、歌詞本、底標、側標……僅是一種速成的制式規格,沒有人說CD就一定要長成這樣。音樂可以有鮮明性格,同樣的,包裝與設計為何就不能?每每在唱片行看到那些費盡心思完成後的外國專輯,總是愛不釋手,為什麼在台灣就會成為極端異數?(我一點都不想牽扯關於成本與銷售之類的平衡困難,畢竟我自己也在這一行,有多麼難為其實非常清楚,但是……我只是私心想要更多音樂作品被相稱的外表美好地展示出來……)


到現在都還記得echo的ep最後生產階段的製作過程,紅色硬書皮的包裝其實並不多麼特殊,但是反覆和印刷廠討論做法與挑紙的那個下午,所有人都警告我︰這樣會花很多錢,妳又要亂花錢了……當時確實也討論了很多種替代方案,但是每一種都讓我覺得不對勁,最後連印刷廠也妥協了,說那就做做看。於是,當第一份成品送到我手上的時候,百分百的完成度讓我興奮得尖叫,連老闆都忍不住要點頭同意︰真的做得不賴!

的確這讓大家多花了不少錢,但是我們是驕傲的。(更好笑的花絮發生在首賣會,當第一位現場觀眾來攤位買走第一張CD時,他猶豫了一下,挑的卻是普通包裝的版本,理由是「他比較喜歡正常的包裝」。)

那就讓我繼續當一個偏執的傢伙吧!

為什麼突然想到這些呢,其實只是因為近期在逛ebay時發現愛團hope of the states某張單曲的超級限量宣傳片,以手工焚燒過的英國國旗和美國國旗做包裝,生產數量僅各250張。隨口跟朋友一提此事,對方說他們應該不是很紅的樂團所以不難標吧?錯了!那張宣傳片的最後結標價接近200英鎊,也就是接近一萬多台幣……幸好我的收藏惡習還有經濟壓力做阻擋,況且也沒有那麼瘋狂,不過至少還有買到內頁全是人體解剖圖的正式專輯限量版以及圖中那張巡迴限定的手工單曲……

2 comments:

britple said...

hope of the state 的大碟特別版也相當別緻....當我一收到時, 簡直愛不釋手! 差點不捨得開.. 有意思的設計, 何妨偏執?

Anonymous said...

妳會 :)
我不會問,因為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