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9, 2009

can't even remember, the last smile you gave to me…

即使是習慣資訊轟炸,甚至幾乎強迫式的資訊焦慮讓人忍不住要對喜愛的歌手進一步探查更多底細,但也總是有估狗大神使不上力的例外狀況,例如之前因為(無論原始釋出檔案者是有意或無意地)錯置才意外認識的法國歌手T。

原本只不過想在Guillemots的第二張專輯發行前想要偷吃步搶聽一下,確實搜到了十一首歌曲檔案,也確實都細心地被標上Guillemots的專輯曲目,並且在聽完第一遍就狂愛不已……之後才發現有些不對勁!Guillemots怎麼可能捨棄原本龐大的器樂編制而做出如此全然小品風格?主唱的聲線也應該更有攻擊性才是。於是繼續反覆聽著那張「偽作」,一邊遊逛各處相關討論區,看來大家漸漸都發現歌曲受到誤植,但卻始終無人知曉究竟這位「幕後黑手」到底是誰?事隔多天突然想到不如試著用歌詞搜尋看看,試了許久終於謎底揭曉,是以單字T為藝名的法國歌手於獨立廠牌發行的同名專輯(幸好他唱的是英文),並且早在2005年便已發行,廠牌頁面上並無多做著墨,除了搜尋到一篇丹麥文樂評之外其他便毫無斬獲,再試著用翻譯網站大致了解丹麥樂評到底在說些什麼,第一段正好就是與我相同的心聲︰這樣的人名實在讓估狗大神在此沒有太大幫助……

這種時候便只剩下音樂本身。


T的音樂正如這樣過分簡單的名稱,低調且輕盈,沒有太強烈的高低起伏,歌唱音色或許與其他歌手有些許同質性,很容易便感到熟悉,但又不同於Damien Rice那般有著一開口便極易辨識的獨特存在感。也許正因如此,不必在意他是誰,對我而言反而適合作為發呆或工作時的背景音樂,令人覺得安心,偶爾感到遙遠,卻又不至於太過分神。曲勢以悲傷小調為主,搭配弦樂、鋼琴與電子節拍,屬於第一張同名專輯中的〈Dancing Together〉可能是他的作品中節拍最強烈的一首了,而幾乎像是喃喃自語般的〈Can't Remember〉與〈Anna〉卻令我印象最為深刻,實在很想有個空蕩蕩什麼都沒有的純白大房間,大聲放著他的音樂,不確定這樣究竟是找到了陪伴還是放大了孤單,情緒彷彿便會在寂寞與不寂寞之間搖搖晃晃。

又直到今年才後知後覺地發現,T在2008年發行了第二張專輯《Bau》,繼續是個搜尋引擎難以幫忙的名稱。唯一的進步是發現了他的myspace網頁,但也只不過知道他全名為Thomas Joseph,對其背景仍然一無所知,繼續著低調路線,既然這樣也就繼續單純地聆聽。相較之下新專輯氣勢稍微開闊,例如主打曲〈Roof Top〉多層次的弦樂與鋼琴,立刻與前作有著明顯區隔,但聽來陽光燦爛的這首歌,唱的卻是想要不顧一切從屋頂一躍而下的詭譎勇氣。專輯中亦穿插多首類似串場的簡短純演奏段落,將整體起伏順暢連接,而不像首張專輯那般僅類似多首不同歌曲的集合而略顯各自疏落。主要風格還是同樣小品,但或許可以說是不那麼自溺了吧,專輯結束在同樣以大量弦樂抬升氣氛的〈Modern Love〉(但並不是David Bowie啦),有著明亮而充滿希望的收場。




從youtube僅能搜得的幾個演出影片,發現他的表演場合總是非常特別,例如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聖母院建築博物館(Musee del'Oeuvre Notre-Dame),觀眾穿梭在館藏作品之間欣賞演出,想必是有趣的經驗;此外也能看到他參與2008年GéNéRiQ festival的影片,這個結合八個城市、以孩童與年輕人為主要對象的多元藝術節,靜不下來的孩童們在他的歌聲中繼續扭轉著手中的玩具,或是帶著茫然的眼神卻看得出神。




雖然神祕的T讓估狗大神無法給我太多援助,不過還是幸運地找到了這兩張專輯的完整試聽網頁,不僅播放順暢、音質也相當不錯,雖然頁面上的排序並非專輯順序,不過至少有興趣的話可以聽聽看,就算不知道他到底是誰也無所謂,也許他的歌也會在某些時刻,成為某種適切的陪伴︰

T (2005)
http://fairtilizer.com/playlists/16375

Bau (2008)
http://fairtilizer.com/playlists/16329

 

(( Read more...))

Sunday, July 12, 2009

Let's leave it all behind, help me back, into my mind ...

有時候只是想要聽到一首熟悉到幾乎爛透的歌曲而已,例如在熬了超過三十幾個小時結果工作還是沒有完成但實在不行了你只想先小睡一下,腦袋從迷迷糊糊到完全關機之間差不多剛好塞得下一首歌曲的長度;或是明明就剩最後一根煙了一定得出門但是現在事情做得正順你很怕中斷之後感覺就變了,可是無論如何需要再多買幾包煙才能渡過也許比預期還要久的忙碌時間,在掙扎之間不知不覺你已經反射習慣般地順手點起了最後的那根煙,從點燃到捻熄之間差不多足夠讓你聽完一首歌……

每當這短短的幾分鐘時間,當下跳出意念的總是些類似的歌曲列表。
某些選項連自己幾乎都感到驚訝,顯然這麼多年來自己還是死性不改。(嘆)

2009年情人節號NME曾選出「25首最佳另類情歌」,這首我從2004年便一聽鍾情的〈For Lovers〉高居第六名,想想從古至今的情歌(或是反情歌)如此多,而該表列之前五名幾乎都是經典樂團(例如Beatles、Smiths、Blur、Joy Division),只能說除了好玩之外,再度證明NME向來不加掩飾的偏心取向(我也是)。

對我來說,它始終不是那種「第一次聽到時喜愛不已隨後就淡出聆聽列表但是偶爾拿出來放一下又覺得仍然好喜歡」的曲目,反而是不斷地在這裡那裡時常出現蹤跡的背景音樂。雖然曲調平緩,似乎毫無驚人之處,但或許歸類成另類情歌確實是貼切的,因為所有加諸於此的記憶都與愛情無關,並且持續不斷與更多簡單的微小事物、幻想、迷惘,或是渴望逃亡的潛在意念緊緊相繫。


今年看著Glastonbury的表演影片,幾乎是五年以來第一次聽到〈For Lovers〉以最接近原始編曲的方式呈現,更特別加入弦樂組合,雖然這樣的團員編制早已是Peter Doherty今年初進行個人專輯巡演的規模,但當時所有場次都不曾以此形態表演這首歌,顯然是為了Glastonbury而準備的特別獻禮。

〈For Lovers〉也是我認識Peter Doherty個人歌曲的開始——如果注意過單曲封面,其實當時他便以此本名出現,而非近期國外媒體每次都要虧損一次的正名事件。原創者Wolfman早在1998年左右便已經錄下歌曲Demo,只不過相較之下Wolfman的歌聲實在不夠精彩,交由好友Peter來表現,立刻為歌曲賦予不同生命,Peter曾說︰「Wolfman堅持由我來唱,這是一份非常特別的禮物,正如同將〈Boys In The Band〉交給Carl來唱那般。」據說兩人曾到英國東北部的濱海小鎮Whitby一起寫歌,那個融合了吸血鬼德古拉傳奇與A.S Byatt的小說《Possession》(後改編成電影《無可救藥愛上你》)的主題場景,無論真假卻十分搭配這首歌曲的詩意氣氛,B-side歌曲〈Back From The Dead〉的名稱也因此變得有趣。

單曲在2003年便已錄製完成,不過從經紀人到唱片公司當時都希望Peter專心搞好他的Libs,刻意將計畫擱置。直到2004年4月12日發行,意外地立刻衝上英國單曲榜第七名,打破在那時之前曾發行的所有Libs單曲入榜最高記錄,即使後來名次漸次下滑,仍然在榜內佔據長達30週之久,幾乎可與許多重量級樂團的記錄相抗衡。猜想或許因為這樣的成功,後來Peter的個人專輯原本亦打算交由這張單曲製作人Jake Fior負責擔綱,也確實進行了一部份錄製工作,之後才由於其他因素而改由Stephen Street的合作班底全部重頭來過。

雖然恰巧在Libs關係最為糾結的第二張專輯錄音期間發行,但其實Carl Barât也有為此單曲助陣,負責B-side歌曲〈Back From The Dead〉的吉他彈奏,同一曲目後來重新錄製而收入Babyshambles首張專輯中,不同的吉他演繹風格,也免不了總要被歌迷拿來作一番比較。不過當〈For Lovers〉搶進排行榜因此安排至電視節目Top of The Pops現場演出時,Carlos說他當時在錄音室看了轉播而感到很難過,記者問他為什麼?「因為他是孤單的。」

可是〈For Lovers〉真的是首很孤單的歌啊。我總是這樣想著。

發行至今五年以來,這首歌其實經常出現在Peter的大小形態演出之中,隨著不同場地而留存不同印象,也在我的電腦硬碟佔據許多空間,按下檔案搜尋便可出現一串列表︰無論是常見的不插電吉他版,或是隨著Babyshambles演出搭配而成的樂團版;無論是露天陽春的Brick Lane Festival,許多樂團皆從此處發跡的Rhythm Factory,一晚連唱六個set的Mass小酒館,令人正襟危坐的Royal Albert Hall,或是東倫敦版地下社會表演場地The Underworld;此外,還有The Kooks翻唱版,也當過Dior男香廣告配樂,搭配Hedi Slimane那慣常的男體凝視黑白畫面,以及數週前在法國Eurockeennes音樂節與Tricky的特別合唱……

也終於在今年我真正聽見了它——在濱海城市Folkestone,在東倫敦Troxy,聽見那熟悉的旋律在整個場地迴響,所有記憶似乎都親暱地甦醒過來。雖然遇到的只是清簡的不插電吉他伴奏,卻彷彿在遊蕩許久之後發現自己終於回到了最初開始的路線,那種莫名的喜悅或感傷……

也許生活之中總是有那麼多儘管不得已卻必須變換的感情事件,無論是沈溺或是遺忘總是會有那麼一首歌,在某個時刻你希望某個人能夠聽見,無論愛或不愛。

每一次在3分52秒的時間裡彷彿又經歷了一次逃亡,即使只有今天。
而今天永遠不會結束。


For Lovers
Wolfman Feat. Peter Doherty

Released: 12 April 2004
Label: Rough Trade


[MV]
這首MV令我愛不釋手,多年來一看再看,畫面中的巴黎聖心院、地鐵站、長階梯、旋轉木馬、塞納河畔、France Albion旅店……也成為日後歌迷的必遊景點。導演Douglas Hart(前The Jesus and Mary Chain團員)之後亦不斷與Peter以及Shambles合作,近期作品便是Peter個人專輯中的兩支單曲MV︰〈Last of The English Roses〉與〈Broken Love Song〉。



[TOTP 23/04/2004]
要怪就怪這支影片好了(笑)!從此開始我的迷妹生活。不只是Peter第一次「一個人」上電視演出,不用背吉他還稍顯手足無措,舞台邊的衣架、圍巾,也很符合某種缺席的心情。搭配的樂團則是平時與Wolfman合作的The Side Effects。



[Glastonbury Festival 2009]
在豔陽高照的Glastonbury遼闊大場地選唱這首歌,實在令我意外,首次追加的弦樂搭配,也與曲調十分合襯。跟上者比較起來,突然覺得五年真是好快的時光啊!順帶一提,台上看來低調不起眼的吉他手,可是大名鼎鼎的製作人Stephen Street。



[Troxy, London 29/03/2009]
當我在Folkestone聽見這首歌的時候,已經感到無比意外與喜悅,沒想到最後一場的倫敦站,他又再唱了一次,手上正好戴著我和友人送出的紅線,成為無可複製的美好記憶。曲末悄然上台的正是Wolfman,呃,雖然我實在不太喜歡他,不過他寫的歌真的都很適合Peter來唱,例如即將發行的最新單曲〈Broken Love Song〉又是一例。






(( Read more...))

Saturday, May 23, 2009

and now even in the darkness, I can see how happy you are ...

去年底聽到Snow Patrol的新專輯時,便對其中的抒情作品〈The Planets Bend Between Us〉特別情有獨鍾,雖然他們在節奏明快的曲風表現上向來有著獨樹一幟的鮮明愉悅,不過每每聽到他們的專輯,總是特別偏愛位於第七或第八首的優雅慢歌,例如收在《Final Straw》的〈Run〉更是堪稱經典,直到現在每次聽到那首歌,彷彿都還能冒出想要書寫故事的衝動。

今天不知怎地心血來潮,依稀記得〈The Planets Bend Between Us〉似乎後來真的被選做單曲發行,於是上網查查有沒有mv,結果一查才發現,正好是這週日(5/24)才要發行(總是這樣,去年十月底的專輯,到現在還有單曲,等於整個宣傳期超過了半年……我怎麼老在想這種事)。


但是mv裡的音樂卻和聽過的專輯版本,編曲完全不同。



 
據說Snow Patrol自認專輯版本比較壓抑憂鬱,因此為了發行成單曲而重新編製與錄音,也是他們首次為了諸多考量而特地將歌曲改頭換面。新的版本便是上面mv的背景曲,突然間那成為一首充滿希望與力量的歌,完全脫離我的想像(但並非以壞的方式)。影片也設計得很有趣,所有場景都像是可以撕毀、裁切、置換與拼貼,無論走到什麼地方,例如某個陽光燦爛的街角,俯瞰城市的屋頂或是夕陽暈染的海灘,你都忍不住要迸射出心底按耐不住的愛意,整個星球都將與你大聲唱和。

為了某一個人,為了希望他能聽見。


然而我仍私心偏愛著專輯版本,像是總把許多的愛意藏在心裡或筆記本裡,自領神會的微妙曖昧;默默注意著對方的動作,於是淺笑,或是哀傷,然後把一切都記在腦海;彷彿只是坐在房間地板上,獨自望向窗外,那一刻你便陷入了無邊無際的宇宙之境,你不知道是否有一天,你們兩人之間的軌道能夠出現交會。

但即使在黑闇中,你也能見到他是如此欣喜。



(後者並非正式影片,僅是某位作者利用了許多照片與歌曲的專輯版本製作了一支影片,用來獻給他摯愛的人。)

 

(( Read more...))

Saturday, April 11, 2009

no need to reason just lie, could always run and hide...

果然我的腦袋像是沒有出口的迷宮一樣總是在打轉。

終於在看完最後一場巡迴的最後一刻,將早該在去年中便寄出的《時間雜字vol.2》親手交給了Adam,雖然確實因為Babyshambles而認識這個名字,但那段時間也真心喜歡他的一人樂團Roses Kings Castles,所以到處尋找張貼文字的可能性,希望能讓更多人聽見他那些溫柔的歌曲。藉由britple牽線,以email往返對他做了兩次小訪問,一次聊的是shambles的現場專輯,另一次則是聊他自己的個人專輯。

結果這一切最後都與「在路上」扯上關連︰聊著shambles的現場專輯時,他們正在展開新的一次巡迴;而關於RKC首張專輯的那篇文章,可愛的paranoid不由分說地任我在發印前插隊,順利刊登在主題名為“On The Road”的時間雜字裡,當最後寫著︰「我在他的歌聲中,渴望一段奇妙又愜意的單人旅行」,並沒有想到真的會在隔年的旅行中完成這樣的遞交故事。

一切總是迴圈狀態。
一切總是沒想到。也沒想到這次能附帶聽到RKC的暖場演出。


如果只是路上擦身而過,Adam給我的感覺真是相當嚴肅,也因此讓我在Birmingham散場後像個笨蛋似的不敢過去跟他說話,事後我甚至連郵票都準備好了,打定主意萬一送不出手就在英國當地寄出,再度沒想到London散場後竟然天上掉下來相遇的機緣,而他一開始說話,便眉開眼笑表情超級可愛,雖然分不出來印的到底是日文還是中文,但是看到自己的照片登在上面就高興得要命,還主動來個熱情滿懷的大擁抱,安撫保全的逐客令讓我們完成合照紀念。

Dear Adam,雖然我當時已經說過了,但請容我再說一次︰
I really REALLY love your album!
Wish to hear you singing more often and meet you again and again.


從秋天到現在已經春天了,這種晴朗卻帶些寒意的天氣,正是我覺得最適合聆聽RKC的季節。Adam的歌曲就像他的人一樣溫暖,也許外表與專輯設計一樣帶些神祕,但只要開始靠近,便能感受到那樣一個人的自在與從容。

隨著旅行一路搖晃到遠方的文字,雖然本來擔心頁面擺放不下而刻意縮短(以致於還有問答填不進去),不過也許太多贅述也是不必要的吧。

親愛的paranoid,也請容我就擺放在這裡了 :)




I've told you once,
and I've told you twice, my love.
—— on the road with Roses Kings Castles

文/ppp 攝影/britple 特別感謝/Adam Ficek
刊載於《時間雜字》 vol.2 在路上



我想起上一次如同趕路般的旅程,準備好的計畫遠遠超過實際可供運用的時間設定,因此總是不斷忙著移動並且偶爾失序。直到結束之後,聆聽著一張主題稱之為「靜止」的專輯時,才發現一切對到不行,在迅速移動的地圖座標裡,記憶近乎緩慢地無邊延續。
而當我正在陰雨連綿的他方城市遊蕩時,朋友則踏進那個永遠屬於七小時之前的英倫國度,墜入一場夢中才會出現的演唱會,守護著那般絕無僅有的體驗,成為無法被複製或竊取的冒險。從今以後我們便以某些音樂來記憶某座城市,只要旋律不歇,也就漸漸融進反覆想念的召喚之中,如同回家其實是一種前進的姿態,無論從何處開始計算起點。
持續遊蕩之必須。時常必須做一些表面上浪費時間的事情,似乎這樣才能讓過分混亂的自我意識輕微地獲得平衡。


我的白天確實是Adam的夜晚,因此和他的對話總像白日夢般迷糊又美好。
對於初次造訪的城市,通常最先察覺的差異就是天氣吧,然後是氣味,或者沿著食物香氣而來到的一座座建築……他回答的時候,被我藏在記憶深處久違的倫敦街道,彷彿帶著微寒卻陽光充足的溫度,在眼前伸展開來,於是我說,欸,不如你當一次導遊吧,去哪裡好呢?
「那就先去Hampstead Heath,享受一下優美景色、呼吸新鮮空氣,」Adam說著他的計畫,「再去Soho體驗倫敦既繁榮又充滿活力的一面,最後可以在Camden找間妓院,結束這美好的一天……」我的幻想乍然終結,幸好他補上一句︰「……我是開玩笑的啦!」
繼續帶著音樂上路。平靜沈緩、精緻靈巧的旋律,像是Camera Obscura、Nick Drake,或者Fleet Foxes與Noah And The Whale,都是近期Adam的旅途伴侶,有時候也喜歡聽些電音節拍,特別是當他需要化身DJ的時候。
不必擔心迷路,「只要閉上眼睛休息,讓司機載我到達目的地就行了。」


朋友在那場夢幻演唱會上遇見了Adam Ficek,我雖不曾與他見面,卻早已在心愛樂團的演出影片與照片中看過無數次他的模樣。他有許多角色,最為人熟知的是擔任Babyshambles鼓手的Adam,隨著樂團知名度漸次擴展,巡迴場次不斷,相對的也就擁有許多消耗在交通往返或旅館房間的無聊時間,於是他開始寫歌,單人形態的Roses Kings Castles就此誕生,以最不受限制的方式,自由自在玩樂發想。除此之外,不時也會擔任現場DJ,讓觀眾隨著他所選播的音樂盡興擺動。
而我已經太過習慣Babyshambles的熱烈躁動,第一次聽到Roses Kings Castles的歌曲時,突然被那般溫柔甜美的氣氛給嚇了一跳,民謠吉他、活潑跳躍的鐵琴與口琴,搭配誠懇摯切的嗓音,如此清爽愉快,像是春天閒來無事的下午在路上閒晃或在公園轉圈圈的時候,最合適的背景音樂。倘若是對於兩個樂團都不熟悉的聽眾,你會怎麼簡單描述呢?「兩者都富含旋律性,並且詭詐,」Adam說,「不過與我心愛的Roses相較之下,Shambles顯得較為堅韌。」
心愛的玫瑰,我喜歡他的這種說法。
「Babyshambles是一個團體,因此當我在打鼓的時候明顯地會比較激烈,但若換成是Roses Kings Castles的演出,便只有我一個人,帶著一把吉他,藉由音樂去表現我自己——是種更為溫暖的體驗。」
由他耐心照料並且栽培長大的這座玫瑰園,即將在微涼的九月綻放第一株美麗花朵。看著首張專輯封面上單色線條的房子樹木與純白背景,簡單與純粹,正是Adam最想傳遞的情緒,「專輯中我自己最愛的歌曲是〈Brass Winter〉,直到現在,聽到這首歌仍會令我全身發顫,那種能夠立刻激起身體反應的音樂,總是能夠將我徹底征服。」


“I'll pull your tears with a problem, the one you forced me to learn.”
Adam說,這是他自己寫下的歌詞之中最喜愛的兩句,不確定為什麼,但靈感就是這樣出現了。
也許有些事情總是學不會,也許笑著流淚的時候模模糊糊地突然就理解了。
在初秋來臨之前,我在他的歌聲中,渴望一段奇妙又愜意的單人旅行。



---
※Recommendation︰

‧Roses Kings Castles Site
‧Roses Kings Castles Myspace (線上試聽)
‧Ficek Blog
‧[舊文] Babyshambles《Oh! What A Lovely Tour》專訪 Adam Ficek
‧《時間雜字》vol.2 在路上



(( Read more...))

Friday, April 10, 2009

it was all the boys together, all the girls together...

雖然總想從四面八方追殺而來的「逃亡後工作進度追補事件」中稍稍閃神,期待某個靈光乍現讓我找到某個更為有趣的文字敘述法則,但這麼多天來已經開始懷疑,倘若某些部份再不用流水帳式的白話走文讓其暫時成形,也許漸漸下去記憶就會越來越不可靠?!

這樣說來,對於演唱會的感想,我實在應該遵循moronica在回程之前所給予的建議︰把四場看過的演出中所有上台的樂手做一個總表,然後依據各自出現過的場次,逐一打勾作為備忘。儘管主角同樣是Peter Doherty,但不這樣量化,很難形容那種隨機排列仍然順利無礙的狀態,例如同是shambles團員,Adam和Drew便出現在1、3、4場,而Mik卻出現在1、2、4場;全團形態的演出屬於1、3、4場,但分別代表不同重要意義的Graham Coxon(Blur)與Lee Mavers(The La's)則僅現身在3、4場,然而如此陣容的三位合體多麼像是跨越時空的虛幻場景啊……

結論就是這種方式還是越說越混亂而已 :p


再換種方式想想,或許屬於四個地方的不同心情,其實都與那個城市的印象有關。
在腦袋仍然混沌之際,只好暫時記下這些(意思就是說真正想寫的還是沒想出來真是一種非常廢話的解釋)。



濱海城市Brighton是我的起點,coach下車的地方正好就是預定停駐的Albion Hotel大門口(還有比這更適合的名稱嗎),而外觀宏偉幾乎像是朝聖大教堂的表演廳,以Stephen Street暫時頂替Graham擔任主奏吉他手的全團演出,或許因為連日奔波巡迴而稍顯鬆散疲憊,依舊適合悠然自得的本城氣息而讓人毫不在意,更何況我可是在終於親身體驗的首場便聽到私心偏愛了好多好多年的〈Ballad of Grimaldi〉,直到回到旅館後,呆望著窗外只剩昏黃街燈的半座城市,仍然覺得美好得足夠暈眩。

一出火車站便被我們戲稱為像是退休養老小鎮的Folkestone,午後幾乎無人的街道讓我們懷疑當晚的表演到底會有多少觀眾?隔天才發現主要購物中心其實是在與車站完全相反的方向,難怪會有如此的反差……沒有正式櫃台而是從樓下酒吧點餐處check-in的小旅館,根本就在表演場地的正對門,也因此讓我們肆無忌憚的閒晃與午睡到幾乎八點才慵懶進場(但還是佔據在第一排,反正側邊正好比較不受推擠)。雖然是裝潢正經八百的規矩場地,還是讓我們有種「鎮民活動中心禮堂」的感受,想必在場的也是全鎮所有的青少年(以及陪坐在二樓座位區的眾家長們)吧。非常應景的是這場只有Peter自己不插電演出,而他一如往常的輕裝隨性,想到什麼唱什麼,先彈出某首歌曲的前奏結果真正唱歌時卻突然轉向另外一首,差不多是如果你熟知所有libs/shambles以及Peter個人已發表或未發表歌曲的話就可以當下進行快問快答的程度。最後結束時場燈大亮音樂大響工作人員都上台收器材了,我們在轉身離開走到一半的時候竟然發現Peter自願出來安可加唱……反正這是鎮民活動時間,大家開心就好(如果沒有那麼多人往舞台上扔飲料的話我會更開心的thankyouverymuch)。

已經是第二次造訪但並沒有讓我更喜歡的Birmingham,還是那副灰撲撲的面貌,或許是整座城市真的沒啥地方好去,因此第一次看到四點鐘就有人在門外排隊,加上已經預知期待已久的Graham Coxon會出現,也破例讓val在六點鐘時主動提議加入等待隊伍。不知道是觀眾們平時太過壓抑或是實在缺乏樂趣,堪稱四場中最暴動的一場,當速度稍快的歌曲一出現,保全便不斷把衝撞鬧事或昏倒的人從中間抬出去,我身後的一整家兄弟姊妹們聽說只有16-19歲(我幾乎是你們的兩倍老了救命啊)。The La's主唱的意外現身真的讓我驚呼,畢竟他的招牌歌〈There She Goes〉可是紅到就算你不知道是誰唱的也一定會哼上一兩句,而且還有Peter合唱版的〈Son of A Gun〉,實在是太賺!Graham對於libs與shambles時期的歌曲也照樣上手更是意外收穫,最後的畫面是個奇特景象︰Graham不知為何整首曲子都雙膝跪地、Peter一腳踩上大鼓、另一腳踩上小鼓,居高臨下對著Adam彈solo,而Adam繼續打鼓,當然台下的群眾們也繼續激動不已,畢竟這是必要性的結尾︰What's the use between death and glory ……

倫敦是我的終場,也是這次巡迴的終場,從頭到尾及其附送的後台潛行插曲,對我而言或許都只有「幸運到破表」可以形容。因為現場取票而被耽誤過久幾乎要發火的入場慘劇,竟沒有影響我慣性搶攻第一排左側方的機會,而且人還沒站定位就發現面前站著正和前排歌迷聊天的Peter,忍不住便插嘴先和他打招呼;等了一小段時間後moronica順利殺入重圍與我會合更是令我開心(與放心)不已。準備時間便已瞥見特地放在舞台邊的冰筒與香檳,雖然最後沒有來個當場慶功,不過陣容已經誠意十足︰前三場排列組合曾分別出現的樂手與來賓全數到齊,最擁擠的時候台上可以同時出現三位吉他手(Peter、Graham、Stephen或Mik),而大家這樣來來去去的忙碌交錯卻始終緊湊且專注,即使是連續巡迴了半個多月,這場卻是聲音與默契絕佳,最愛的橋段總是〈A Little Death Around The Eyes〉的某處歌聲獨自延長,Peter閉上雙眼唱著,其他團員相互之間交換神色然後同時奏出下一個段落,毫無失誤。整張專輯所有歌曲皆以等同於錄音的編制進行現場演出,越聽越覺得身為當日壽星的Stephen Street對於收編與統整的心力實在功不可沒,更何況他還親力親為參與巡迴,原來遇上一個對的製作人,竟然是如此神奇而美好的事!因此聽著專輯歌曲的現場版,總是令人從心底發出微笑。然而位於東倫敦的這個場地,還是讓我對於他獨自演出的〈The Good Old Days〉與〈For Lovers〉念念不忘,如同下雨的午後在Bethnal Green閒晃時所忍不住想像的昔日放蕩時光,只是最後照例上演的觀眾衝台事件還是讓我分神了,我趴在欄杆上,想要的並不是這樣的結尾,但也可能倘若溫馨收場反而太矯情?大概我已經太貪心了,反正倫敦本來就是個矛盾的城市。


果然我是真的分神了,並且到現在還沒有醒過來。不然我怎麼會形容得如此清淡呢真要命。不然我怎麼會花了七天才恍然發現,倫敦那場演唱會上,Peter悄悄地戴上了朋友託我轉送的小禮物,隨著掃弦的右手揮舞著整個夜晚的美妙,也在永遠不會重來一遍的記憶中,留下一條細微而鮮紅的線索。




(( Read more...))

Saturday, April 04, 2009

in Arcadia life trips along, pure and simple as the shepherd's song...

「我將這一切完美的計畫寫下,並且迅速地整理好我的行李,天光已經大亮,從窗口望出去,路燈已經熄滅,街道上的書報攤拉開鐵門營業。決定將在傍晚五點出發到達巴士站,隨後在旅途中的每一個城市,我都將寄出明信片給你——也寄到這裡,如果你在。
Won't you come away?!

完成任性的決定後突然覺得如許輕鬆。起身到廚房煮了咖啡,披上圍巾準備出門寄信。

打開門時,我以為見到了你。」



如果我再度用2004年的這些文字作序言,我想val又要受不了我這玩不膩的戀舊老把戲了。
可是妳想不到吧,所有環節的開端,都像是接續著那個從來沒有結局的故事,繼續搬演了下去。我確實在筆記本上黏貼了所有的地圖、寫下全部的計畫,並且在傍晚五點出發……隔一天在海邊旅館的房間,聽見妳的敲門聲,打開門時,終於和妳再度相遇。

在一個我們以前從沒想過會相遇的城市。

沒有val,這次旅行就不會這麼夢幻,夢幻得這麼真實。



或許也是為了那些2004年就開始習慣的歌。

早早便躲在《HQ Sessions Second Wave》之中的〈Last Of The English Roses〉,帶著草稿般隨性且詭譎迴盪的氣息,過分誇飾的迴音、忽彈忽停猶豫不決的思慮,始終不算是流傳度高的未發表歌曲,也鮮少在表演中出現。因此當我第一次聽到正式編曲與錄音後的版本時,幾乎是嚇了一跳,怎麼也沒想到在這麼多年後,它竟能化身為輕盈暢快的第一推薦單曲,並且恰如其分。

「就像你的書桌一片混亂時,你便開始想要把物件整理妥當。總是有著大量且凌亂的想法,那些部份是The Libertines與Babyshambles從來沒有完成,或是我們從來不曾真正想做、或是感覺對了而要去做的事情。」



那些尚未發行卻已經住進電腦的曲目,一直以來都僅在深夜回家時才能以微小的音量私密聆聽,直至某日我將它們裝進隨身聽然後搭上公車,走在城市的街道,在某個巷口抽著煙等待朋友出現,在深夜的東區街頭如往常那般持續遊蕩的時候,或許才突然理解了某些原本不曾理解的。

我沒有停止過想要親眼看他表演的夢想,卻也從來沒有如此認真地計畫過要實現這件事。更沒想到在出發前moronica所說「像是在抽扭蛋似的」玩笑竟然真的應驗了,還應驗得如此徹底!雖然我忍不住再犯「既然來了就要多看幾場」的跑場惡習,竟能在同一個人的同一次巡迴中,遇上四場不同樂手組合、不同暖場團、不同曲目甚至不同服裝(迷妹硬是要提這點)的連續演出!

直至旅程結束,我仍無法從過分的幸運中回過神來︰晴朗的天氣、愉快的閒晃、從容的心情、極佳的視野、精彩的編制、握手擁抱合照,還有許多幫助我的熟識與陌生的天使們……

我在最美好的旅程中,遇見了最美好的Peter Doherty。



而這些,都還只是冗長的引言而已。




2009/03/19 Brighton Dome, Brighton




2009/03/20 Leas Cliff Hall, Folkestone




2009/03/25 O2 Academy, Birmingham




2009/03/29 The Troxy, East London





※相關閱讀:
[Minidoc] 29Mar2009 - Peter Doherty@ Troxy, London



(( Read more...))

Monday, January 05, 2009

you know you wanna run away...

害我又想起了〈Plan A〉。

Libs解散那年,在日本聽到這首歌後便已覺得心滿意足;DPT來野台那年,在台北聽到這首歌完全是意料之外的驚喜;而去年知道DPT宣佈解散的第二天,Peter在自己的演唱會上竟然選唱了這首歌,獻給Carlos。

好像我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像是迴圈一般,不停地來回碰撞,彼此牽扯出莫名的關連;例如2003年12月我在倫敦Astoria告別了Suede,2008年12月我在台北再次見到Brett的演出,同一個月DPT便在倫敦Astoria 2舉辦了告別演唱會。

必須承認DPT突如其來的解散並沒有給我太大的震撼(也許在經歷Suede與Libs的同樣事件之後我已經開始習慣了?),幾乎是連哀傷都來不及,也因此儘管從去年10月就想著該要寫些什麼來發發牢騷,卻一直沒有太深刻的想法。用比較好笑的形容方式我大概會說︰感覺就像朋友找了新工作之後沒多久就說不行了超不順利的所以他要換工作或是自己接案子算了,通常我會說喔喔喔你決定就好,雖然可能心裡想著有這麼糟糕嗎真的沒辦法繼續試試看嗎,但並沒有適切機會說出口……於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輕描淡寫帶過而已。

我已經不再是當年站在Astoria門外流連許久仍捨不得離去的那個自己,雖然我也曾經希望12月20日當晚能夠再次回到那個地點。


可能對於DPT的情感就是因為太過日常了,所以才顯得太過冷靜。感覺他們似乎也從來沒有停下來過(搞不清楚究竟是他們太心急還是唱片公司的想法太詭異),再加上團員本身以及世界各地眾多熱心歌迷們的即時資訊分享,於是從確認團員搞定團名爭議到每一場巡迴每一次錄音發片或是其間大大小小的活動全都鉅細靡遺,每個團員的髮型服裝搞笑言談奇怪照片生病住院甚至八卦感情事件,正經啦耍寶啦發怒啦虛弱啦無所不有,當然他們也毫不造作的在公開場合或是訪問錄影之中與大家親切寒暄嘻笑打鬧或者親暱曖昧(咦),突然發現這樣的生活轉眼之間就過了三年多……

三年前那個科技產品不靈的Carlos竟然可以無比興奮的在網路上連寫好幾篇留言,強調組了新樂團之後的他是多麼快樂;三年後同樣的這個人卻在最終演唱會後的訪問裡說著「當樂團宣告完結的那天,便是我們再度成為朋友的日子」——這樣聽起來似乎比較像是一場戀愛?!(笑)

畢竟即興編造故事確實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啊!

"Well, 'Romance at Short Notice'," Barat offers. "Get it while and when you can. It's an ongoing theme – the optimistic, cock-eyed, wistful vision." (from The Independent, 30 May 2008)
















私心偏愛的DPT歌曲,多數落在他們的b-side︰〈One To My Left〉、〈Puffin On a Coffin Nail〉、〈Wondering (Tavern Version)〉、〈Holly Golightly〉,暗自覺得惋惜,因為這些歌曲的完整度或是風格化,完全不輸他們的專輯內曲目,卻隱身b-side而少了廣為流傳的機會;相較於首張專輯的節奏明快與整齊順暢,第二張專輯出現極度兩極的評價,似乎也隱約成為解散導因之一,但是收錄於其中的〈Truth Begins〉始終是我認為DPT最優異的作品,其他曲目拆解之後單獨聆聽也各有風味,或許甚至比第一張更貼近他們那種無端歡樂與偶爾苦悶的矛盾協調,只是稍顯零碎讓人容易分神。才想說如果再努力一陣子,之後的專輯應該會更有方向感,沒想到他們就宣佈解散,其實也很想罵說︰你們會不會放棄得太快了點啊!


we shared our dreams
and nearly everything in between
i'll never forget those
long lost days in a haze
where we lost ourselves with no apology

all this waiting is just hesitating for nothing
and the faultlines all on the wrong side of daylight
why oh why can't we change things
this is destroying us inside

you know you wanna run away...


記得樂迷們第一次聽見這首〈Faultlines〉,是在去年2月的巴黎,那次還特別搭配了小提琴手,至今一直是我對此曲最美好的詮釋印象(可惜錄音時不是這樣編曲)。


也許有時候就只是想要逃走而已吧。
(對啊但為什麼我們不能設法改變事情本身呢)
原來我們都是這麼任性嗎?
原來有時候我們都會搞混了好友與同事之間的界線,而弄得彼此失去平衡嗎?


那麼也許是好的,只有這樣說服自己。只有再次試過之後才知道。
倘若我們都想要結束某些事情,然後開始下一個計畫︰

We'll call it Plan A
take a seat, watch them play
keep all receipts
sharpen up & carve it into something new ...



---
Recommendation︰

‧最愛的小短片之一︰
Dirty Pretty Things @ Palais de Tokyo, 2008/02/22
Voxpopmag.com




‧先前胡亂寫過的專輯介紹︰
http://blog.roodo.com/im_no/archives/6639187.html



(( Read more...))